2月的一天夜里,一阵急促的门铃声打破了新生儿科的宁静,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他们刚出生22天的宝宝半夜急来就诊。3天前宝宝出现了腹泻,紧接着就开始呕吐,吃奶吐奶,喝水吐水。父母慌了,戴上口罩全副武装带宝宝奔医院而来。值班医生详细问诊及查体后发现患儿精神差,尿少,以新生儿腹泻伴轻度脱水、新生儿呕吐收入院。经过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及护理后,宝宝腹泻好转,脱水纠正,但呕吐仍明显,呈喷射状,呕吐物中不含胆汁。先后给予体位治疗、进食母乳或特殊配方奶粉、抑酸药物等治疗后均无改善。(吐奶图)
新生儿科主任王丽萍组织科室进行会诊讨论,调整了检查治疗方案,行头颅核磁、腰穿检查排查颅内病变,外送遗传代谢病筛查,特邀请功能科主任吴颢做床旁B超检查胃幽门。
结果显示:患儿幽门管壁明显增厚,前壁厚约6.1mm,后壁厚约5.4mm,长度约23mm,吴颢主任慎重考虑后结合患儿病史,诊断为先天性幽门管肥厚性狭窄。(如上图)同期头颅MRI及脑脊液结果回报阴性,遗传代谢疾病筛查未示异常。
水落石出,这下终于找到宝宝呕吐的病因了。新生儿科针对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给予内科保守治疗,但宝宝呕吐症状无明显好转。考虑到目前汉中不具备手术条件,在当前防疫形势严峻的情况下,请示医院领导,积极联系西安转运中心来院转运患儿至上级医院行腹腔镜微创手术,术后宝宝恢复良好,未再出现呕吐。
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由于幽门环形肌增生肥厚,使幽门管腔狭窄,从而引起上消化道不完全梗阻。该病发生率约1/3000~1/1000,占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第三位,第一胎多见,男性多见,且病因尚未完全明确。该病一般出现在新生儿生后2~4周,也有迟至2~3月发病。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频繁呕吐,呈喷射状,但呕吐物不含胆汁,部分患儿上腹部还可触及肿块。频繁呕吐导致孩子体重不增、脱水、休克,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。超声检查作为一种实时、便捷、安全的检查手段,为诊断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首选检查。正常幽门管在超声图像中上壁厚度<4mm,管腔内径>2mm,长径≤16mm,内应充满气体,呈强回声。
小儿腹壁较薄,高频探头可清晰显示胃肠道层次及血供情况,对临床确诊有重要意义。在新生儿腹腔先天性疾病排查、小儿急性阑尾炎等疾病的诊治中,超声检查都是不可或缺的常规筛查手段。
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,成长的历程何其艰辛!遇到宝宝反复呕吐、体重不增时,宝妈们要当心,应尽快就诊。
汉中市铁路中心医院愿与各位宝爸宝妈们携起手来,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!
(文:王丽萍/沈敬超 图:沈敬超 审核:吴朝清 编辑:刘甜甜)